聽說「美味關係」(Julie & Julia)是部值得去電影院觀賞的電影,
可惜我對法式料理沒興趣,在三十多年東方文化薰染下,覺得中式那種湯湯水水的才是王道。
這部片是結合兩本書的內容改編成電影,藉由Julie & Julia兩位主角的名字,做為片名的趣味點,
台灣翻成「美味關係」倒還算是貼近劇情內容,若翻成「茱莉與茱莉亞」應該只是貽笑大方。
可是若電影大受好評,必須拍攝續集的話,不知英文片名該如何是好?
第二集: Julie, Julia and Julian ?
第三集: Julie, Julia, Julian and Julianna ?
真不曉得到第四集時該怎麼辦,J4?
這讓我想起廣告公司的人都愛取個英文名這件事,
就算不是外商公司,也要來個具個人特色的英文名,營造一種進口的比較專業的假象,
尤其業務人員比例最高,包括我自己也有個英文名。
_| ̄|O -【以下所提及姓名皆曾為個人同事或合作夥伴,若有冒犯請多見諒。】- O| ̄|_
大家都會想要有個具有個性或聽起來順耳的英文名,
就我的經驗,經歷了多間不同公司,J開頭的名字始終都是比例上的大宗,
例如Jason、Jamie、Jeff、Jessica、Jimmy、Jing、Joshua、Joelle、Justin、Juliette,
大概因為J開頭比較像知名藝人、具氣勢的聯想,像周節倫的Jay或蔡依零的Jolin。
但也有人以中文原名為發想,不但容易連結,也較能被記住,
名字裡有個「巨」的叫Huge,有個「真」的叫Jean,姓「白」的直接叫White,
中文名「東宜」的叫Tony,叫「文妮」的叫做Winnie,叫「美琳」的取為Marine,
另一個姓白的同事,取做George,所以大家都叫他「喬治白」,用台語唸最具殺傷力。
認識的同事越多,慢慢也發現英文的菜市場名。
例如有些女孩子大概是喜歡貓,所以找了個諧音叫做Kate,
入行至今我就認識十個叫Kate的女孩,緊追我認識的十二位「佩珊」。
如果喜歡的名字感覺太普遍,沒關係,換個字母é,美規變法規,法語系唸起來更專業、更浪漫、…也更饒舌。
Vivian音為VV恩,Viviane(é)就要唸成VV按,
Chloe唸成科柔依就感覺俗氣了,要唸做克柔ㄟ(Chloé),
Cherry為雀麗,Cherrie(é)讀音變成雪琳。
而為了能夠與眾不同,樹立個人特色,開始有冷門的命名方向出現,字數越來越長,越難唸越好。
Beatrice與Patricia已經不夠看了,記得之前同組有三位女同事的名字分別是Veronica、 Jillian、 Evelyn,
為什麼不直接叫Vera? Jill? Eva? 你們有想過這樣一輩子可以省下多少簽名的時間嗎?
上述三位的名字至少還算容易唸,另外認識兩位小姐有至今最讓我頭疼的名字,
每次叫完他們,我都一陣心虛,不曉得有沒有唸錯,暴露我高中以上文憑都是偽造的真相,
那就是Valerie 以及 Geraldine,
前者網路字典找不到,請試著去知識+找找,
至於後者,可以到這去點「即時發音」那個button,請小心不要咬到舌頭。
最後,英文名本身是沒有什麼雙關或趣味,但是落在台灣人身上就變得耐人尋味。
Leo、Sean與Anna是我分別在不同公司認識的同事,
一直很好奇這三人彼此自我介紹名字會是什麼情況,請混合台語想像以下對話:
Sean問Leo:「你叫什麼名字?」
Leo回答:「Leo。」
Sean稍微不解地回答:「Sean。」
Leo以為Sean沒聽清楚:「Leo?」
Sean開始覺得不被尊重:「Sean?」
Leo也覺得不耐煩:「是Leo!?」
Sean繼續跟著大聲:「阿就是Sean啊!?」
Leo:「你是有重聽嗎?」
Sean:「你才沒教養,問你問題不回答就算了,重複的問題要問幾次?」
眼看兩人快要吵得不可開交時,Anna過來勸架,
Anna:「你們兩個不要吵了,有話慢慢說。」
正氣頭上的Leo與Sean,異口同聲問Anna:「你是安那?!」
Anna:「是啊,Anna!」
對了,我叫做Scott,
日式英文翻成史谷脫,台灣翻做史考特,內地翻成司各特,粵語係史葛。
記得小學時被送去某英語補習班,課堂上每位小朋友都要起個英文名,
台籍老師因為我戴個大近視眼鏡,很像一個當時流行布偶劇中的人物,
所以用他的名字讀音延伸變化成我的英文名。
就是The Muppet Show(當時台灣翻做「豬小妹」)中的Scooter,
圖片來源: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Muppet_Show
Scooter是哪隻? 就是右下角黃皮膚、橘頭髮、帶眼鏡的那仙。
原來我的跑龍套諧星特色,在小學就定型了…
留言列表